产业发展,标准先行。近日,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远景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简称《导则》)正式进入研究制定阶段,预计在年内出台。
作为我国首个零碳产业园区国家标准,业界普遍认为,《导则》的制定对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将为我国零碳园区建设提供范本和指导,向世界输出可复制的“中国样本”。
当前零碳园区建设面临技术路径多元、碳核算边界模糊等诸多挑战,标准体系应是产业发展的“基石”,用以促进零碳园区健康发展
作为工业产值贡献超50%、碳排放占比达我国总量三成的产业园区,其绿色转型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
近几年,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随后,内蒙古、山西、广东、福建等省区也相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零碳园区。截至目前,零碳概念已在各地结出硕果。
比如,贵州在贵阳打造了零碳园区,通过碳减排和碳吸收抵消了碳排放,实现了零碳排放甚至负排放;山东一些地方正打造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能耗和碳排放大幅降低;广东打造了华南首座零碳示范园区,预计绿电自给率突破80%,建筑能耗降低40%以上。
不过,关于零碳园区的行业标准却迟迟没有确立。多位专家指出,当前零碳园区建设仍面临技术路径多元、碳核算边界模糊、商业模式待突破等诸多挑战,标准体系应是产业发展的“基石”,用以促进零碳园区健康发展。
零碳产业园区国家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有关专家透露,《导则》的调研范围覆盖我国主要产业园区,主要是系统解决定义模糊、核算混乱、路径差异等六大主要问题。“通过建立国际互认的评价体系,我国有望在零碳园区标准领域获得全球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样板’。”
零碳园区作为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会点,不仅是实现区域低碳转型的创新载体,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加剧,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践行‘双碳’目标,以‘双碳’战略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在此背景下,零碳园区作为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会点,不仅是实现区域低碳转型的创新载体,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我国多地都开展了零碳产业园区实践,零碳产业园区模式落地速度空前:2024年青海省宣布全力推进海东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总面积22.09平方千米,将打造以绿电为能源基础,以绿锂、绿硅、绿氢、绿色畜牧、科创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创新型智慧零碳产业园区。在内蒙古赤峰,远景科技集团依托零碳产业园区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和成本最低的绿色氢氨工程。借助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突破,该项目实现风光储与氢氨醇生产的耦合,使用100%绿电生产液氨,解决了零碳氢能发展的重大成本挑战问题。
如今,全球范围内低碳园区已成为推动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在园区内实现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不仅是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海外能源投资的重要抓手。
在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能源项目研究员宋婧看来,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国投资的海外园区发挥着新动能的作用,推动着中国境外市场开发和全球价值链建构,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气候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各方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构建科学、规范、国际互认的标准体系,助力我国在全球绿色竞争中占据先机,加速零碳园区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推广迈进。
Copyright © 2021-2023 裕龙石化发展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08534号-1